古代行刑前真能高举圣旨请求刀下留人&rd
大家经常会在古装宫廷剧中看到这样的场景:刑场上,身着囚衣的囚犯等待着午时的到来,当刑斩官即将宣布执行之际,突然有人骑马挥鞭,高举圣旨,呼喊着某个神秘词语,瞬间囚犯便获救。这让人不禁好奇,历史上是否真的有过类似的事件?
事实上,影视剧中的这种夸张手法并非完全虚构。在真实的历史长河中,的确存在行刑前突然被赦免的情况,但远没有那么惊心动魄。试想,如果当政的君主能够放下身段,学会在关键时刻收回成命,那么许多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或许就能避免不幸的结局。
以纣王和比干为例,比干作为忠诚的国家公仆,因纣王的一时冲动而遭受残酷的惩罚。这样的悲剧完全可以避免,君主们完全可以放下成见,宽容对待这些手无寸铁的文人墨客。又如某些精神领袖,他们因遭受陷害而蒙冤受死,若当政者稍有怜才之心,或许就能避免他们的不幸。
到了清朝,统治者似乎吸取了前人的经验教训,频繁地赦免死刑犯。律学家薛允升曾指出,清朝的皇帝对于应判死罪的犯人多次表现出宽容之心,赦免的囚犯数量极为庞大。在《清史列传》中记载的一个实例中,皇帝原本愤怒地判处两位官员死刑,但在行刑的关键时刻改变了主意,饶了他们的性命,改为流放。这种情况在清朝屡见不鲜。
那么,为什么皇帝会在判了死刑之后又赦免犯人呢?
这其实是皇帝的一种策略。在清朝,所有被判死刑的犯人必须经过皇帝亲自批准才能执行。这些犯人中,有些确实罪孽深重,死有余辜;但也有些犯人并不至于死罪,甚至是被冤枉的。对于后者,皇帝在批准时会询问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会据实禀报,于是这些犯人便得以死里逃生。
对于皇帝来说,对于那些并未犯下大恶、威胁不大的犯人,判他们死罪已经足以起到威慑作用,是否执行并不重要。清朝的刑场上经常会出现皇帝临时下达的赦令,只要赦令一到,死罪往往就会变成流放。
这种策略无疑十分明智。不仅起到了威慑作用,被赦免的犯人也如同从鬼门关逃脱,他们会深深感念皇恩浩荡,从此对皇帝忠心不二。刀下留人的潜规则也反映出在古代皇权高于法权的事实,法律被制定出来是为了更有效地管理臣子和百姓。历史总是充满了戏剧性,而皇权与法权的博弈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