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里中国人很多,为何还被称为倭寇呢?
公元1529年,明朝嘉靖八年,中日贸易往来正式终止。这一事件成为明朝中后期“倭患”不断升级的转折点。究其原因,实因日本方面的种种疯狂举动。
当时,日本正处于大封建主的混战时期,这场混乱波及中国后,震惊朝野的“争贡之役”爆发。两个日本使团为了争夺中日贸易权大打出手,结果导致宗设袭杀了瑞佐,并借追捕宋素卿之名,大肆劫掠宁绍一带。他们还杀掉了明朝的指挥刘锦、袁琎等,夺船而去。
劫掠大明子民,擅杀大明官员,明朝要求日本严惩宗设等人,并放回被掳掠的中国百姓。日本方面却置若罔闻,于是明朝下令停止了双方贸易。
失去了正常贸易渠道的日本,逐渐走向地下,海盗活动成为他们的主要生存方式。在中国沿海地区,这些由武士、商人和浪人组成的海盗团频繁、烧杀抢掠。这些海盗被称为“倭寇”。
虽然海盗活动历史悠久,但明朝中后期的海防废弛、朝政腐败以及国力减弱,使得倭寇活动愈发猖獗。中日贸易停止后,海禁政策更加严格,连沿海地区的明朝商人也失去了生计,他们与倭寇合流,终于形成了名为“倭患”的大问题。
关于“倭患”的人员构成比例,明朝官方史书明确标出为7:3,即中国人占七成,日本人占三成。具体构成情况在南京湖广道御史屠中律上的奏疏中得到了更详细的描述。在这场浩劫中,真正的日本人只是少数,而明朝的平民百姓却占了大多数。
那么,那少数的日本人是否在倭患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呢?答案并非如此。著名抗倭将领在《筹海图编》中列出的14股势力最大的“倭寇”头目都是中国人。在近现代恒的《倭寇考略》中,主要头目也是中国人。真正的倭寇只是夹在其中,起到了助推和“借名”的作用。
既然已经认清“倭患”主体并非日本人,那为什么还要称之为“倭寇”呢?这恐怕与明朝统治者的心态有关。明朝的海禁政策时宽时紧,总体保持封闭状态。将东南沿海地区的动乱称为“倭患”,有利于进一步说明海禁政策的必要性,同时也反映了明朝统治者不愿意放开“海禁”的心态。
1529年以后,“倭患”愈演愈烈,渐成燎原之势。在胡宗宪及一众将领的有力打击下,这场几乎席卷东南的“倭患”终于被成功平定。这一历史时期的艰难曲折,不仅揭示了明朝中后期社会矛盾的尖锐,也展现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保卫家园的英勇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