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进攻陈仓没有成功为何宣扬自己大
在历史的某个时期,蜀汉的转折点上,大意失荆州和某次重要战役的失败,给蜀汉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自白帝城托孤之后,尽管诸葛亮竭尽全力,却难以改变蜀汉在战略上的被动局面。他并未放弃,而是通过北伐曹魏来实现攻势防御的目标。诸葛亮的这一战略,旨在避免强大的魏国集中重兵攻打蜀国,并为东吴分担了不少的防御压力。
公元238年至239年年初,蜀汉丞相诸葛亮发动了第二次北伐战争。他率领数万大军,历经半个月的时间,却未能攻下陈仓这座城池。令人惊讶的是,当时的魏国将领仅凭借数千人马,便成功抵抗了蜀汉的进攻。对于诸葛亮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无奈的失败,只得下令退军。
在诸葛亮撤退汉中的途中,遭遇了魏国曹真派来的援军。这些援军开始追击诸葛亮,但结果却是魏军主将被斩杀,这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挫败。
对于蜀汉来说,数万大军无法攻克由数千人防守的城池,这似乎令人难以置信。回到三国时期,由于冷兵器时代的攻城战争缺乏炮火支持,只能依靠云梯和战士的血肉之躯进行冲击,攻城的难度远高于守城。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后,曹魏大将军曹真预料诸葛亮会从陈仓出兵,因此在那里驻守并加固了城池。这一准备使得诸葛亮久攻不下。
关于陈仓之战,我们很难断定诸葛亮是否取得了胜利,只能说双方势均力敌。考虑到双方兵力,似乎诸葛亮略有吃亏。回到蜀汉后,诸葛亮却派人铸造了定军鼎以纪念此次战绩,并大加宣扬。这是否意味着诸葛亮只报喜不报忧,希望通过伪装的胜利获取赏赐呢?
答案并非如此。诸葛亮之所以这样做,实际上有着苦衷。对于已经手握蜀汉军政大权的他来说,无需通过战绩来加官进爵。更重要的是,第一次北伐的不成功已经使蜀汉军民信心受挫。如果第二次北伐再次失败,可能会引发反抗的声音。为了维持北伐事业的长期进行,诸葛亮宣传斩杀魏国将领王双的事迹,以鼓舞蜀汉上下的士气,维持内部团结。
另一方面,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目的是为了分担东吴面对集团的压力,迫使魏国将领调回到蜀汉边境地区。当时,孙权一方确实在魏国东线取得了一定的胜利。诸葛亮的退兵策略,旨在牵制魏国,为孙权创造机会。宣传胜利的一面,更多的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通过这种方式,诸葛亮成功完成了自己的战略目标,为蜀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