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被诬陷谋反,为什么后任秦王没有一个为他
在秦国崛起的辉煌历程中,商鞅无疑是一位功不可没的巨擘。这位为秦国一统天下奠定基石的功臣,却遭到了诬陷谋反的指控,最终不幸被杀。令人纳闷的是,为何后续的秦王没有一位为他呢?
背后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在强大的秦国面前,商鞅的利用价值已然荡然无存。国家已然繁荣昌盛,变法已经完成,再加上商鞅得罪国君,留着他又有何用?他的死亡就这样被轻轻放下,没有必要再为他。
在古代封建社会,国君的利益是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商鞅似乎并没有深谙为官之道,他与秦王的矛盾逐渐加深。当初,商鞅得到秦孝公的支持推行变法,而为了推行这一变革,他不得不处分当时的太子驷。太子作为国家储君,既不能杀也不能打,但商鞅处分的却是太子身边的人。
正所谓打狗也要看主人,处罚太子的人和打太子脸又有何区别?等到秦孝公逝世后,太子驷继位,商鞅的命运便岌岌可危。有人诬陷商鞅谋反,新君秦惠文抓住机会,立刻下令逮捕商鞅。最终,商鞅被以谋反罪名砍头灭族。
商鞅制定的政策中,国君的命令是至高无上的,他的话就是法律。他努力维护国君的最高权威,可以说做得相当出色,但这一成功却反而加速了他的灭亡。按照法律,即使是冤枉,商鞅也只能服从,无法反对。他试图通过合法手段提出抗议或上书鸣冤,但都无济于事。毕竟这是国君要你死。
商鞅心知肚明自己的处境。为了自保,他选择起兵自卫。起兵反而使他死得更快,因为起兵意味着坐实了谋反的罪名。原本不起兵或许还能留个全尸,但商鞅兵败战死之后,尸体甚至被车裂,全族被灭。罪名依旧是谋反,而非之前的诬陷。
既然已经真正谋反,后世的秦王更不可能为他。值得注意的是,商鞅死后,他所推行的新法并未被废除,因为新法对秦国和秦王依然有利。商鞅不服从君命、起兵造反的行为,在任何时代都是国君所不能容忍的。
商鞅的命运充满了讽刺。他制定的法律要求臣民绝对服从国君,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这样的社会虽然能短暂夺取天下,却难以长久维持。我们不禁要思考,商鞅在临死之前是否曾后悔制定这样的法律?让整个社会变成国君手中的战争机器,这样的社会究竟能否称得上是真正的进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