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怎么没统一天下呢?
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之间的长平之战结束,主将不仅斩杀了赵军主将,还下令坑杀了四十万赵军。这场战役是战国后期的重要转折点,赵国因此元气大伤,再也无法阻止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许多人疑惑,既然秦国当时实力已经独步天下,为何没有直接统一天下,而是拖延了几十年呢?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历史的脚步,揭开这段尘封的历史真相。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尽管秦国在长平之战中取得了胜利,但国力也受到了极大的损耗,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秦国国内爆发了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一些贤臣名将相继退出历史舞台。对于第一个原因,我们很容易理解,秦军虽然胜利,但也付出了二十万的代价。现在,让我们深入探讨第二个原因。
长平之战后,秦国的政坛分为两派,其中以武安君白起为主战派。他极力主张趁着赵国元气大伤的机会,直接攻打邯郸,灭掉赵国。在占领长平后,白起兵分两路,攻略皮牢和太原。他派卫先生返回咸阳,向秦昭襄王请求增加军粮,为进军邯郸做准备。
赵国已经慌了神,赶紧派的弟弟作为使者,用重金去游说秦国的相国范雎。范雎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纵横家、军事谋略家,苏代正是向他提出了策略。苏代对范雎说,如果赵国灭亡,武安君白起将会功高震主,对秦国并无益处。在苏代的游说下,范雎向秦昭襄王提议停战,理由是秦兵劳顿,需要休息。秦昭襄王采纳了范雎的意见,与赵国议和。
白起听到这件事后,虽然非常不高兴,但也无可奈何。议和后,赵国并未割地求和反而与其他五国结好备战。秦昭襄王非常生气,决定出兵攻打赵国。由于王陵作战不利秦昭襄王想让白起出战但遭到了拒绝。白起以国内空虚、远绝河山作战不利为由拒绝了命令。几个月后秦军仍未能攻下邯郸反而陷入被动最终被楚魏联军击败。秦昭襄王震怒之下免去了白起的官职并赐死。
白起死后秦国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范雎推荐的郑安平降赵后范雎也感到不安于是推荐蔡泽接替自己做相国。在长平之战后秦国因一系列权力斗争而失去了灭赵的最佳时机。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病逝他的后继者在位时间短暂统一大业的重任便落到了下一代君王身上。这段历史不仅揭示了秦国统一之路的坎坷也展现了权力斗争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让人深感历史的复杂与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