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少年时期有个长安米贵的典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与诸多文豪齐名,共同书写着辉煌的文学篇章。白居易的诗歌题材丰富多样,形式各异,语言平易通俗,因此被誉为“诗魔”和“诗王”。今天,我们将通过奇闻网深入了解这位文学巨匠的故事,为大家提供一个生动的参考。
众所周知,西晋文学家左思曾撰写过一部文学巨著《三都赋》,该作品以魏、蜀、吴三国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这部赋在京城洛阳一经问世,便受到人们的广泛好评。当时由于缺乏印刷技术,人们只能争相抄阅,抄写的需求过于旺盛,导致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甚至出现纸价大幅上涨的现象。
而在唐代,也有一个与文学巨匠有关的典故,那就是“长安米贵”。这一故事与白居易息息相关。据记载中晚野逸闻趣事的《幽闲鼓吹》所述,白居易十六岁时赴长安应举。他遵循当时的习俗,带着自己的文稿拜访京城名士顾况求教。
顾况是当时名震天下的学者,他不仅工于诗画,还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是中唐新乐府诗歌运动的先驱。面对眼前这位乳臭未干的小少年,顾况心里不禁有些轻视。当他看到白居易的文稿上写着“白居易”三字时,他随口说道:“长安米贵,居之不易。”虽然看似是在打趣少年的名字,却也透露出在大唐王朝的首都长安谋求发展之不易的言外之意。
当顾况翻开白居易的文稿,读到其中的小诗《草》(即《赋得古原草送别》)时,他不由肃然起敬。这首诗以其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意境打动了顾况。他信口朗读出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顾况对白居易的文稿赞不绝口,并改变了之前的看法。他赞叹道:“我过去认为没有大手笔能够继承前代的文学巨匠,现在看来我错了。对于你,我应该改变说法,长安虽然米贵,但你居之甚易!”
得到顾况这样的称赞后,白居易在京城的名声大振。他后来的成就果然非凡,超越了顾况的期望。白居易创作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的代表作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作品深受人们喜爱。白居易因此被誉为唐代与李白、杜甫并列的三大诗人之一。他的文学才华和创作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