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谜题:文学大家范仲淹名字是怎么来的?
北宋的范仲淹,以一篇《岳阳楼记》永垂青史于中华文学之林。其中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成为无数有识之士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座右铭。深入范仲淹的一生,他不仅文采斐然,治军有方,理政有道,更是一位克己奉公、谦让君子。
大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对他赞不绝口,认为他乃杰出之才,尤其是他那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令人钦佩。正如朱熹所言:“天生人才,自足得用,岂可厚诬天下以无人?”范仲淹自幼便立志高远,以天下为己任,对万事万物皆有独到见解。一旦被仁宗重用,他便大展宏图,创造了许多辉煌业绩。
范仲淹出生于北宋拱二年(989年),字希文。他的祖先本居邠州(今陕西彬县),后因故迁往江南苏州吴县。他的童年生活颇为坎坷,两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亲为了抚养他,不得不改嫁他人。他年少时历经艰辛,深知母亲的养育之恩不易,遂辞别母亲,前往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求学。
应天府的应天府书院,是北宋时期的四大书院之一。范仲淹在这里度过了他的求学岁月,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勤奋与毅力。他不分昼夜地攻读,同窗们早已安睡,他却仍在灯下苦读。困倦时,他仅用冷水洗把脸以驱除疲惫。生活的艰辛使他时常处于饥饿状态,但他却以稀粥充饥,淡然处之。
艰苦的生活磨砺了他的意志,使他更加奋发向上。他立志高远,对于富贵、贫穷、悲喜、毁誉等世俗纷扰,他能超然物外。过于艰苦的生活和沉重的学业压力,还是损害了他的健康,他在年幼时就患上了脊背之疾。
有一天,著名的谏议大夫姜遵对范仲淹大加赞赏,认为他不仅将担任显要职务,而且将在世界上留下盛名。人们对此议论纷纷,不明白姜遵为何对这样一个有病的青年给予如此高的评价。正如千里马需伯乐来识别,像姜遵这样慧眼识人的人世间并不常见。
最终,范仲淹通过努力,一举及第,被授予广德军司理参军之职。一上任,他便将母亲接来供养。后来改任集庆军节度推官时,他呈上《改姓表》,说明自己姓朱的原因,请求皇帝批准他恢复本名范仲淹。
他的故事激励人心,展现了一个真正的君子如何在困境中坚守信念,如何在成功后不忘初心。他的生活、他的成就、他的品格,都使他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