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家李贽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被捕
李贽:明代独树一帜的思想家的传奇人生
李贽,这位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以其反对孔孟儒学的立场而独树一帜。他于1527年出生在福建泉州,祖上在明初迁至此地。他原名某,后改名李贽,字宏甫,号卓吾。
从小聪颖非凡的李贽,年仅12岁便开始写文,26岁便高中举人。他在官场摸爬滚打二十几载,从一个小小的教官一直升至知府之位。在他55岁那年,他却选择了辞去官职,开始了一段传奇的人生。
辞官后的李贽,先后居住于湖北、北京、南京等地,大多时候寄居在朋友家中或寺庙里。在这期间,他一方面深入研究经典,一方面著书讲学。尽管他的讲学在当地颇受欢迎,但因其“离经叛道”的思想,也常遭到官府等保守势力的反对,多次面临被驱逐的困境。1602年,李贽在通州好友马经纶的家中被捕入狱。当时已七十有六的他,在狱中自刎而死。
李贽的著作颇丰,主要包括《藏书》、《续藏书》、《焚书》等。他十分推崇《传》和《西厢记》,并亲自进行评点。在他的著作和讲学中,他针砭时事,评述历史,反对儒家学说尤其是程朱理学。他批判封建礼教对人的压迫,揭露并批判封建统治的黑暗本质,痛斥政治腐败。他提倡功利主义,重视商人的地位。他还主张“童心说”,认为文章应该表达个人真实的内心,反对弄虚作假。
李贽的思想主张极具批判性,这也是他常被认为离经叛道以及被捕入狱的原因。他的哲学思想偏向于主观唯心主义,这和他信奉心学和佛家有着密切关系。马经纶也是因仰慕李贽之名前来找他。当时李贽正被麻城的官府以及当地的卫道士们抨击为异端邪说。虽然李贽浑然不惧,他们还是毁了他的住所并驱逐了他。于是马经纶就把李贽带到了通州。此后一年两人亦师亦友一起读书做学问直到李贽被捕。李贽被捕时已是76岁不仅年老体衰而且疾病缠身。在狱中时马经纶也一直在为他辩解照料他直到李贽自刎而死马经纶也按照他的遗言将他安葬在通州。
如今位于北京通州西海子公园内的李贽墓是北京的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留下的宝贵遗产之一他的许多思想主张现在大多被现认为是进步的如提倡个性自由批判封建礼教主张功利主义等都在当代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为中国思想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