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孟达为什么要反复害关羽?诸葛亮是最后怎
在历史的舞台上,有些猛将威震天下,即便是在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无人敢于轻视他们。即便举世闻名的猛将,如某些传说中的英雄,在单挑时也无法胜过吕布。但吕布在后世的名声并不如其他几位英勇人物那样显赫,这是因为他在道德品质方面存在瑕疵,被冠以“三奴”的称号,使他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大为失色。
在三国时期,还有一位与吕布相似的叛徒,他的行为不仅导致了关羽的悲惨命运,还背叛了自己的信仰并投奔了其他势力。这位人物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明哲保身,甚至在关羽危难之时见死不救。曹操对此类人也同样不屑一顾,并未赋予他重要职务。他在心中充满落寞与挫败感的情况下,被人设计诱杀。这或许可以被看作是间接为关羽报了仇!
喜爱《三国演义》的朋友们,对关羽大意失荆州这一情节一定印象深刻。当关羽在麦城陷入困境,向刘封和孟达求救时,孟达却利用关羽与刘封之间的不和拒绝出兵。这导致关羽孤立无援,最终落入敌手。那么,孟达为何会如此行事呢?
其中的原因既涉及风险与收益的权衡,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当时,关羽兵败,糜芳和博士仁已经投降东吴,孟达和刘封若出兵,很可能会面临巨大的风险,甚至可能丧命。更重要的是,刘封是刘备的养子,与关羽因继位问题存在不和,这也为孟达提供了可乘之机。
孟达曾是刘璋的手下,后来与法正一同投奔刘备。尽管他为刘备立下不少功勋,却始终未得到重用。即使在攻占上庸后,刘备仍安排义子刘封担任督军,显然有监视孟达、防止其叛变的意图。孟达心中早已对刘备产生不满,只是没有机会报复,一直在忍耐。
孟达的人品确实不佳。在乱世之中,人命如草芥,许多人的人品都会受到考验。就连张飞这样的猛将,也时常鞭打士卒,最终被人谋害。孟达害死关羽后投奔了曹魏,但他的名声已经败坏,曹丕又怎能轻易信任他呢?
就在诸葛亮为孟达设下一个诱饵,劝说他反出曹魏、重回蜀汉,并承诺给予各种好处。孟达心动后却未能识破诸葛亮的计谋,最终率兵围攻上庸。城破之后,孟达被司马懿斩杀。尽管诸葛亮并未达到拿下上庸的目的,但他也算是间接为关羽报了仇。人生最可怕的莫过于遇到反复无常的小人。这种人不仅坑害他人,也最终会害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