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为什么将自己的土地分封出去 自己多留一点
跟随趣怪网的小编,让我们一同探寻分封背后的故事和历史底蕴。
周朝,一个历时八百年的古老王朝,自公元前1046年起至公元前256年止,共传承了32代,37位君主。在中国古代史上,周朝无疑是存在时间最悠久的朝代之一。东周时期,虽然周王室的地位逐渐削弱,但分封制度的影响力仍然可见一斑。那么,究竟为何周朝要实行分封制,将土地大量分封给诸侯而自己仅保留一小部分呢?让我们一同探究其中的原因。
周武王在消灭商朝并征服四周小国后,面临着一个迫切的问题:如何控制广袤的领土。于是,他采纳了分封制的策略,将周王室的亲信、功臣谋士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这种策略下,周王室所保留的土地相对有限,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许多人可能会疑惑,为何西周要建立后要把那么多土地分出去?
在笔者看来,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周王室在商末并没有掌握天下的实力。周武王之所以能战胜商纣王,一方面是因为商朝主力在外征战,另一方面是得到了众多诸侯的支持。这些诸侯的势力对于周武王来说至关重要。在借助诸侯力量消灭商朝后,周武王需要分封这些诸侯来巩固自己的政权。
周王室的实力有限,无法全面掌握商朝原先的疆域。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周王室需要分封诸侯来间接占据偏远地区。在郡县制尚未实行的时代,分封制是一种合理的选择。当时的交通落后,信息传递效率低下,直接派人镇守偏远地区并不实际。分封制能够更好地管理这些地区。
值得一提的是,在周朝初期,分封制度也有拱卫王室的目的。《荀子·儒效篇》中提到,“立七十一国,独居五十三人”,可见西周初期分封的诸侯国中大部分是周王室的同侯国。这些姬姓诸侯国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拱卫王室的效果。
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周王室实力有限、需要借助诸侯力量巩固统治外,当时的交通、信息传递等客观条件也促使周王室选择分封制来管理偏远地区。分封制度也有拱卫王室的目的。在郡县制未普及的时代背景下,分封制无疑是当时的一种明智选择。随着历史的演进,分封制度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但在西周时期,它对于周王室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