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留下的托孤大臣为何却没有被孙权重用呢?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丞相的地位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作为皇帝的股肱之臣,丞相是治理国政的重要辅佐。在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国中,丞相的地位和命运却各不相同。
特别是在东吴,有许多人担任过丞相一职,如孙邵、等人。有一位重要的人物,托孤大臣张昭,却与丞相一职失之交臂。公元222年,当孙权设立丞相职位时,众人纷纷推举张昭担任,却遭到了孙权的拒绝。
张昭,字子布,是徐州彭城人士,三国时期孙吴的重要大臣。他在孙策一统江东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被孙策任命为长史、抚军中郎将,负责文武事务。张昭与孙策的关系,如同诸葛亮和刘备一样,是镇守后方、处理文武大事的得力助手。孙策自然将张昭作为自己的托孤大臣。
孙策临死前,将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率领群僚辅佐孙权,安抚百姓、讨伐叛军,成为孙权顺利执掌江东的功臣。在当时的江东,如果说武将之首难以确定,那么文臣之首无疑就是张昭。
当孙权决定设立丞相一职时,众人依然推举张昭。孙权却以张昭敢于直谏、性格刚直为由而不用他,选择了孙邵、顾雍等人。张昭的特点确实如此,连孙权都敢直接批评他。有一次孙权饮酒大醉后侮辱群臣,张昭直接用商纣王的故事批评他。这让孙权都无言以对,只能暗自惭愧。
从孙权的角度来看,让张昭担任丞相可能会对自己的权力产生更大的约束。张昭眼里容不得沙子,一旦孙权行为不当,张昭必定会直言不讳地指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让张昭担任丞相也是可以理解的。另一方面,张昭的年龄也让他很难胜任丞相繁琐的事务。出生于公元156年的张昭,在公元222年已经66岁左右了。从年龄上看,他可能无法胜任丞相工作的强度。当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后,张昭以年老多病为由请求告老还乡。实际上,张昭本人也没有贪恋丞相的官位。
张昭作为东吴的重要大臣和托孤大臣,虽然没有担任丞相一职,但他的影响力和贡献依然不可磨灭。他的性格刚直、敢于直谏的精神令人敬佩。而对于孙权来说,不选择张昭担任丞相也有其合理的考虑。无论如何,这段历史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