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还是燕王时,他的燕王府旧址在哪里?
在风云变幻的1399年,燕王,这位开国皇帝的第四子,在北平高举“靖国难”的旗帜,挥兵挑战中央朝廷。历经近三年的血战,1402年六月,朱棣率领的铁骑占领京师(今南京),建文帝在一场皇宫大火后消失于世间,大明王朝的风云变幻以朱棣的胜利宣告终结。随后,朱棣在应天府登基,成为明朝历史上的第三任皇帝。
朱棣的根基在北平,他坐上皇位后,迁都的想法便萌生。他首先将北平升格为顺天府,与南京的应天府在政治地位上相辉映。接着,他在皇宫的基础上建造了“行宫”。到了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下诏正式迁都顺天府,北京因此成为大明王朝的国都,那座“行宫”也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紫禁城。
故事至此,有人或许会问,朱棣迁都北京后,身居紫禁城,那他原本的燕王府旧址在哪里呢?
史料记载,朱棣被封为燕王后的府邸位于元大都皇城西南的隆福宫,也就是元朝的太子府。它的位置大约在今天北京的西安门大街以南,府右街以西,灵境胡同以北。
身为燕王,住在前朝的太子府中似乎有些僭越,但这一切都是他的老爹朱元璋允许的。《祖训录》中明确写道,燕府因元之旧有,若王子、王孙繁盛,小院宫室任从起盖。可能朱元璋纯粹是为了省钱,毕竟造一所王府花费不菲,有现成的宫室存在,就没必要额外浪费了。
建文帝继位后,打算通过削减藩王势力来强化中央集权,朱棣的燕王府自然成了他的目标。朱棣搬出了他老爹当年主持编撰的《祖训录》作为依据,成功为自己辩解。在他成为皇帝后,那个曾经的太子府已不能满足他的需求。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开始扩建他的燕王府,并更名为“西宫”。
据《明太宗实录》记载,西宫的建造历时多年,其建筑规格高、规模大。西宫东边便是规模更庞大的紫禁城。朱棣选择在如此近的距离内连造两座大型宫殿,展现出一位帝王的决心与气魄。
明清时期的北京皇城在西南角缺了一角,让后世许多人感到困惑。其实,这个位置正是西宫承天门的位置所在。由于西宫的建造时间早于故宫和外围的皇城城墙,最终只能选择让城墙在此处转弯的方案。这一决策不仅体现了朱棣的雄心壮志,也彰显了他对皇都规划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