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为刘邦出谋划策 张良最后为什么还能功成身退
今日,迷奇闻网的小编为大家带来两篇引人入胜的故事,相信你们一定会喜欢!
说起张良,这位贵人可说是刘邦一生的智囊。无论在怎样的危机中,张良总能为其出谋划策,让刘邦屡屡化险为夷。刘邦对张良倚重至极,有他在身边,刘邦总是战无不胜。张良的谋略让刘邦走每一步都能提前预判,这也让刘邦对张良佩服得五体投地。虽然刘邦身边不乏才士,但能与张良比肩的却寥寥无几。那么,张良为何选择归隐山林呢?
这背后的故事,与他的师父的忠告息息相关。张良的师父曾告诫他,待到天下大定,便应归隐山林,不可有半点贪念。师父对他说:“治世与乱世不同。乱世之中,人们抱团共度难关,争相表现以求日后重用;而治世时,人们则要分土地、分城池,勾心斗角,权衡利弊。倒不如归隐山林,方能相安无事。否则一旦成为公卿,每日面临的是权力的漩涡,容易招惹是非,引来祸端。你与道有缘,天下大定后,不如一同归隐,潜心修道。”最终,张良听从了师父的劝告,选择了归隐山林,避免了成为刘汉权力争斗的牺牲品。
那么,张良是如何遇到他的师父的呢?张良本是韩国的士族子弟。秦灭六国后,韩国不复存在。在第五次东巡时,张良召集韩国残余势力,设下埋伏,结果误将目标对准了秦始皇的中军帐。结果自己侥幸逃生,被一位道士所救。心灰意冷的张良想要做道士度过余生。但几天之后,那位道士告诉他,他沾染的俗气太重,怨念太深,应该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张良虽想留下,但发现自己无法静下心来,这时道士拿出两本兵书让他学习。其中一本是《太公兵法》,另一本是残留的兵法篇章。张良对兵书爱不释手。老道士告诉他,如果真心希望平定乱世,可以下山寻找一位老夫子,他或许能助他一臂之力。
就这样,张良遇到了一位白衣老者。老者自称是张仪的玄孙,也是鬼谷子的徒孙。他认为张良是可造之才,便收他为徒。两年后,张良学有所成。大批诸侯后裔纷纷崛起。张良找到了自己的韩国,凭借他的智谋,韩国迅速壮大。刘邦看到这一切后心生嫉妒,向张良借人。于是张良来到了刘邦麾下,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人的一生若能如张良这般潇洒一回,也算不负此生了。张良的故事激励了无数人追求智慧与勇气,他的经历也告诉我们:在乱世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是成就大事的关键。而我们也能从中汲取力量,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