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流传的动物禁忌 对蛇的禁忌
一些动物因其独特的生理特征、神秘的生活习性和生存本能,被人类敬畏并与神鬼相提并论,从而产生了诸多禁忌。在民间,对动物的禁忌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如禁食、禁视、禁闻、禁说和禁杀等。
其中,蛇作为一种颇具神秘感的动物,更是引发了人们无限的想象和敬畏。蛇的来去无踪、脱皮蜕变、水陆两栖以及蹿突腾跃的特质,让人们惊讶之余也感到恐惧。这种敬畏之情在吴越地区尤为显著,这里的先民曾将蛇作为图腾来崇拜。
早在新石器时代,吴越地区的蛇崇拜就已经存在。从河姆渡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陶器上,我们可以看到几何纹饰,这些纹饰正是从蛇形逐渐演变过来的,是远古人类对崇拜物形体抽象化的结果。学术界早有观点认为,这些几何图案与古越族的蛇崇拜息息相关,如漩涡纹模拟了蛇的盘曲状,水波纹则模拟了蛇的爬行状。
南方地区的几何印纹陶文化分布区域,正是古代越族的活动区域。这些印纹陶的几何图饰,被认为是该民族图腾崇拜的同样化结果。在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遗骨多达万件以上,共有61种。尽管有些骨骼被河姆渡古人击碎过,但在这些遗骨中却没有发现蛇的骨骼,这说明河姆渡人是禁食的。这一现象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河姆渡古人对蛇的崇拜。因为崇拜图腾的氏族通常都禁忌食用图腾的肉。
至今,吴越地区的人们仍然敬畏家蛇,这是一种生活于住宅内的无毒蛇。他们流行忌呼蛇名的习俗,给蛇起了许多尊称,如“蛮象”、“苍龙”、“大仙”、“天龙”、“家龙”等,显然是图腾崇拜的遗留。见蛇有时也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比如在宜兴,人们在米囤上和床上发现家蛇会认为吉利,但在檐、梁上发现蛇则视为凶兆。
对于蛇的禁忌和崇拜,各地有不同的应对方式和解释。当遇到犯忌的情况时,江苏、浙江及安徽等地会点燃香烛,用食物来祭供;而在江西清江,人们会将蛇送至远处并点香“送行”。无论如何,对家蛇是绝对不可打杀的。人们普遍认为,打杀家蛇会带来厄运或需要付出代价来化解。
从远古社会的蛇图腾崇拜演变到今天,对家蛇的崇拜已经缩小了许多。这大概是因为家蛇无毒、不伤人的缘故。这些对动物的敬畏和禁忌,体现了人类对生活、自然和未知事物的敬畏之情,也反映了人们对和谐共生的渴望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