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90后犯罪手段更暴力
近年来,“90后”群体逐渐在社会各个角落崭露头角,一个令人忧虑的现象也随之浮出水面:越来越多的“90后”与犯罪活动如影随形,其中不乏与团伙等恶劣行径牵扯不清的个案。
这一群体所呈现的犯罪现象展现出了独特的新特点。团伙作案在这一群体中屡见不鲜。在最近的一系列案件中,不乏有青少年以团伙形式作案的例子。网吧、公园等公共场所成为了他们的临时聚集地,这些场所也成为了犯罪高发的区域。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团伙成员之间往往并不清楚对方的,仅以绰号相称,作案时成员构成较为松散,结伙的随意性更强,尚未形成固定的团伙模式。
与此“90后”犯罪与网络的关联也愈发紧密。多数犯罪少年从小便接触网络,在网络的世界里成长,虽然通过网络获取了外界信息和学习知识,但也受到了大量不良信息的影响。网络不仅为他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还成为了他们犯罪行为的温床。
深层剖析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我们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的多重因素。“90后”处于价值观混沌的时代,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对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应试教育的压力、家庭解体和不当的家教方式,以及文化市场管理方面的不到位等都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他们在面对消费欲望、物质享受等诱惑时,往往难以经受考验。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从法律的角度来看,“90后”犯罪的预防和惩戒机制也存在诸多值得反思之处。我国至今仍然沿用成人刑法来应对青少年犯罪,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的问题。业内专家指出,法律的早期干预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措施之一。许多青少年在犯罪前就已表现出不良行为,如吸烟、喝酒、偷窃等,如果法律能够早期介入并有效干预,或许能够预防更多的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我国刑法对于未成年人的干预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对于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刑法并不适用,而对于危害社会的行为,只有等到其行为严重到一定程度时才予以干预,这显然已经为时晚矣。
面对这一社会问题,我们不仅需要深入反思社会的多重问题,还需要从法律层面进行深入的和改革。我们呼吁国家和社会为孩子们所遭遇的问题承担责任,并寻求有效的解决之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保护青少年免受犯罪的侵害,让他们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实习编辑:梁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