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时期名将解密安重荣的一生
“天子真的有固定的血脉吗?还是在于那些愿意为其奋斗的人?”这是成德节度使安重荣常常思考的问题。安重荣亲眼见证了末帝和晋高祖通过军事手段取得帝位的过程。尽管史书中描绘他生性残暴,但他的心中燃烧着对中原一统的热爱之火。对于石敬瑭的卖国行为,他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用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
在后唐清泰二年(935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在晋阳举兵反叛。安重荣见后唐败局已定,便率领一千余名勇士赶赴太原,投身石敬瑭的麾下。石敬瑭的称帝之路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禅位或自封,而是在契丹耶律德光的册封下成为太晋。更为人们所非议的是,石敬瑭竟然拜年纪比自己小11岁的耶律德光为父皇,甘心成为其臣子。这次称臣的更深远意义在于,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汉人失去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屏障。
安重荣对于契丹的统治极为愤慨。每次见到辽国使者,他都表现出一种不屈不挠的傲骨。他不仅不断寻衅滋事,还扣押辽国使节,派骑兵已割让给辽的幽州等地。这些举动使得辽国经常向石敬瑭兴师问罪。安重荣对于契丹铁蹄下的人民表现出深深的支持,他招诱一些少数族部落进入塞北地区。耶律德光对此大为恼火,向石敬瑭发出通牒,要求将逃走的边民送回大辽,并严惩安重荣。
石敬瑭在契丹的威势面前显得胆怯,同时又不想得罪安重荣,于是派兵将其他地方的边民送往契丹以敷衍了事。这些边民无心归附,纷纷逃亡,而安重荣则毫不畏惧地接纳了他们。忍无可忍的石敬瑭最终发出圣旨,要求安重荣对契丹依计而行,无论如何不能与其翻脸。安重荣洋洋洒洒写下千言奏折,希望石敬瑭能反抗契丹的统治,真正维护中原的皇权。石敬瑭依然故我,并小心翼翼地提防着安重荣。
在后晋天福六年,石敬瑭北巡邺都之际,京城空虚,安重荣联合山南东道节度使安从进,从南北两面发起夹击,一起反叛。石敬瑭急忙派天平节度使杜重威讨伐。双方在宗城西南摆开战场,展开激战。在战斗的关键时刻,与安重荣有矛盾的赵彦之突然倒戈奔降晋军。这一变故使得安重荣军队节节败退,最终战死、冻死者达四万多人。安重荣本人也被活捉,石敬瑭将其斩首后,用木匣装着送到辽国,总算给耶律德光一个交代。他的忠诚与勇气,最终成为了后人心中的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