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雨生歌曲河(谁知道张雨生《河》的创作背景
《河》的解读之旅:深入雨生的音乐与文学交融之美
当我们谈及张雨生的《河》时,解读之声纷至沓来。有人说它描绘了性爱的激情,有人说它描绘了观音山与淡水河的风景。我更愿意从中国传统文学的角度去解读这首歌,认为雨生成功地将“赋”、“比”、“兴”的手法融入音乐的表达中,将自然景色与男女间的缠绵情感融为一体。
让我们先来谈谈“赋”。歌曲中的白描部分,如同《诗经》中的直接陈述,随物赋形,直歌其事。雨生用音乐描绘出了河的景象,这是“赋”。
接下来是“比”。雨生巧妙地借观音山与淡水河的景致来比喻男女间的缠绵情感。这种比拟不仅显隐有致,更将自然与人性完美融合,展现了水融的男女之爱。如《楚辞》中的深情比喻,雨生用音乐构建了一个充满情感的世界。
至于“兴”,则是通过联想,由物起兴,由此及彼。雨生由观音山与淡水河的景色,联想到爱情的美好。就像《诗经》中的诗句,通过自然的景象,起兴到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不仅如此,雨生在音乐的配器上也下足了功夫。他与黄中岳的电吉他一左一右的呼应,如同世代的交替,充满了生命力。而弦乐与电吉他的交融,则象征着爱情从涓涓细流到狂澜奔涌的过程。
宝哥的每张专辑都有一个完整的概念,《口是心非》便是如此。而《河》作为其中的一首歌曲,不仅是对爱情的解读,更是对生命觉醒的赞歌。在这首歌中,雨生巧妙地运用“赋”、“比”、“兴”的手法,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爱情世界。
当我们沉浸在这首歌中时,仿佛回到了曹子建的洛水之畔,感受那份迷离怅恍;又若来到徐志摩的康河之边,品味那种恋恋不舍。但与上述不同的是,《河》还给我们带来了澎湃生命力的震撼,那种勃勃生机让人惊叹。
有两个版本值得一听,一是1997年专辑《口是心非》中的发表后的《河》,另一个是2003年《如燕盘旋而来的思念》中的未发表前的DEMO。不论哪个版本,都能让我们感受到雨生音乐的魅力与文学的美感。
雨生的《河》是一首充满生命力的歌曲,它将自然与情感完美融合,展现了爱情的美好与生命的觉醒。而在这首歌中,雨生也展现了他独特的音乐才华与文学素养,为我们带来了一场音乐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