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坑杀到底是什么意思 不仅仅是活埋那么简单
亲爱的读者们,对于那些对古代战争历史中的“坑杀”还不太了解的朋友们,下面就让风趣网小编带领大家深入探讨这一历史现象。让我们开始这段穿越时空的旅程吧~
谈到古代战争,许多战争历史事件中的“坑杀”一词常常引人关注。这一词汇在史书中频频出现。《史记》记载,公元前某年的战争中,一方取得了险胜,将俘虏的敌军全部坑杀。而《资治通鉴》也提到,唐太宗征讨某部落时,将俘虏的士兵全部坑杀。还有《辽史》记载,北廷在镇压叛乱时,也将部分叛乱者坑杀。这些历史事件中的坑杀行为,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和猜测。
在古代战争史上,最著名的两次坑杀事件被详细记载在了史书中。一次是发生在某战争中的坑杀四十万降卒的事件,另一次是在某战争中,一方大破主力后,将新安城南的秦军杀害了二十万人。这些事件让人们产生了疑问:在古代生产力落后的年代,想要活埋数十万人是否现实?被活埋的囚犯是否会反抗?部队是如何处理这些俘虏的?
实际上,真正的坑杀并非活埋,而是一种更加残忍百倍的方式。早在春秋战国以前,中原部队作战时,就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战胜的一方在打扫战场时,会将阵亡者的尸体堆放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尸堆,用来炫耀军功和震慑敌方。这个尸堆在古代还有一个比较文雅的名字,叫做“京观”或“武军”。例如,《东周列国志》中提到,某次战争中,胜利的一方将晋军的尸体收拢起来,筑成京观,以彰显武功。从这些历史记载来看,所谓的坑杀实际上是一种展示和震慑的手段,胜利者在展示完毕后,会在上面覆盖薄土掩埋,以避免发生瘟疫。
《汉书》中提到,某次战争中,胜利方将反对他们的将领及其亲属全部坑杀。从王莽的诏书中可以发现,他要求将这些尸体堆土铸造成特定的形状,并插上标志旗帜,用来震慑天下。这说明,这些俘虏在被坑杀前,很可能已经被刽子手杀害。
1995年在山西晋城发现的遗址也为“坑杀”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这个遗址中的赵军遗骸多达130具,全部埋在数米深的土中。遗骸上的钝器击打痕迹以及部分只有躯体没有头颅的情况,都表明赵军并非因为活埋而死亡。
“坑杀”的做法令人不寒而栗。在古代,处理战俘本身就是一件费力的事情。一场战争结束后,战俘不仅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还很可能发生哗变。使用坑杀这种方式既能够彰显军功,又能起到震慑作用,也就频繁地出现在历史记载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