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后,慈禧为什么只斩首6人-剩下的人去了哪里
历史上的戊戌变法,是一场关乎国家未来的重大变革,却最终因顽固派的阻挠而失败。这场变革的实质是进步与守旧的交锋,结果以顽固派的胜利告终。在这场变革中,慈禧太后囚禁了多位重要人物,其中八人更是被逮捕。这八人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莫过于为变法流血的谭嗣同,他的英勇就义让人们为之动容,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壮志豪言。
令人好奇的是,慈禧太后明明逮捕了八人,为何在北京菜口斩首的只有“六君子”呢?另外两人究竟去了哪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这背后的故事。
我们要说的是徐致靖和张荫桓这两位幸运儿。徐致靖作为维新派的领袖,直接对光绪帝进言,是慈禧太后下旨要杀的第一人。他能够逃过一死,除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外,还要归功于李鸿章的说情和援助。
说起徐致靖的逃过一劫,还要从他父亲与李鸿章的一段往事说起。当年,徐致靖的父亲与李鸿章一同参加考试,李鸿章在考试中得了痢疾,浑身发抖,只能写两篇草稿。徐致靖的父亲看到这种情况后,毫不犹豫地帮助李鸿章抄写试卷。没想到李鸿章因此考取了,对徐致靖的父亲感激不尽。
戊戌变法失败后,徐致靖被捕。李鸿章没有忘记当年的恩情,积极寻找关系帮忙。他找到了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荣禄。荣禄是生在将门,深受皇室宠信。他说徐致靖在维新期间其实三个月没有受到召见。慈禧太后查明真相后,才让徐致靖逃过一劫。
而张荫桓则是另一位幸运儿。他一直是慈禧太后嫉恨的人,做了两件载入史册的大事。第一件是向光绪帝极力引荐康有为,推进维新变法;第二件是引领日本前首相和光绪帝见面,让光绪帝了解外界形势。
本来慈禧太后打算处死张荫桓的,但由于他多次出使欧洲,和洋人的关系比较好,西方列强也想保护这名精通洋务的人才。所以当闻讯后,西方列强百般干预。慈禧太后碍于西方列强的势力,只得妥协。最终将张荫桓的“斩立决”改判为“流刑”,发配到了新疆,当一名士兵。可惜后来八国联军侵华时,慈禧太后把对洋人的憎恨发泄在了张萌桓身上,下令将其处死。
这两位幸运儿的逃脱经历令人惊叹不已。他们能够在历史的漩涡中幸存下来,不仅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智慧过人的头脑外,还要得到他人的帮助和命运的眷顾。历史的进程总是充满了曲折和变幻莫测的人心险恶也许正是这些未知的元素使得历史更加引人入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