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杀伏皇后:剪除异己巩固权利
在深沉的历史背景之下,建安十九年发生的一起公案显得尤为引人注目。这是汉末最著名的一段事件,涉及伏皇后及其家族的命运,被广泛关注并争议至今。
建安十九年,汉献帝的伏皇后被废,“下暴室,以幽崩”,其罪名显得颇为蹊跷,被指责为“阴怀妒害,苞藏祸心”。这一事件在《后汉书》中得到了详细的记载,其中用“假为策”三字注解,暗示了背后可能存在的复杂情况。吕思勉先生对此表示怀疑,认为曹操的所作所为可能出于不得已,存在为其开脱的嫌疑。
关于这一案件的细节,存在诸多经不起推敲之处。《后汉书》中提到,董承父女因衣带诏而被诛,伏皇后因此心怀恐惧,与父亲伏完密谋反击曹操。主要的证据仅仅是一封书信。这封书信是否存在,如何传递出去,都存在着诸多疑问。毕竟,在汉献帝投靠曹操后,后宫的任何小动作都逃不过曹操的耳目。如果确有这封书信,为何在之前的多年里没有被发现,而在十四年后才被曝光?
伏皇后的父亲伏完是个学者型官员,深谙保身之道。他曾在建安元年主动请辞实权职务,转任闲职,以避嫌疑。如果真有这封要命的书信,为何他此前没有采取行动以保护女儿的安危?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人对这封书信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伏皇后可能是冤枉的。
《孝献帝纪》中的一则记载也让人不解:在短短的36天内,曹操处决了皇后伏氏并灭其族及二皇子,随后又迅速册立了新的皇后。这种急促的行动背后隐藏的是什么?可能和曹操的一系列行动有关:他将全国十四州合并为九州,将幽、并二州及司州的四郡并入冀州,还将女儿送入宫中封为夫人,以巩固自己的权益。
斯年春天,曹操曾起兵四十万亲征,随即退兵。个人以为,他可能在试探孙权的实力。这种试探反映了他守成的心态,容不下任何危及他既得权益的力量存在。裴注《曹瞒传》中的记载进一步印证了他的强势和决断。
最终,曹操对伏皇后家族采取了斩草除根的行动,两个儿子被毒死,六个兄弟及宗族百余人连坐而死。流徙涿郡的仅有十九人,且都是妇孺。显然,这是一桩有预谋、分步骤制造出来的冤案。《拾遗记》里对伏皇后的评价可能并不真实。如果伏皇后能审时度势,主动放弃皇后之位,或许会有不同的命运。
对于汉献帝而言,可资利用的宦官和外戚势力都已消失,他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六年后,曹操代汉,魏王朝诞生,汉室的命运就此终结。这起公案无论结果如何,都已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