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院建成
在1984年那个特殊的时刻,首都北京西郊万寿寺附近矗立起了一座巍峨壮观的剧院。这座剧院是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型歌舞剧院,它的诞生是为了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90周年和迎接国庆35周年,更是为了呈现那部震撼人心的音乐舞蹈史诗——《革命之歌》。
这座三层框架结构的建筑,以其洁白的身姿和俯视时的工字型轮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每一个细节都展现了精湛的工艺和深邃的设计思想,使这幢建筑本身成为了一件无可挑剔的艺术品。
走进剧院,你会被其庞大的规模所震撼。总建筑面积达到11340平方米,包含了观众厅、舞台、化妆室、排练厅、贵宾室、录音室以及绘景间等多个部分。观众厅高达14.1米,面积达9000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共设有1758个座位。而后台则隐藏着那座面积达到905平方米的化妆楼,其中包含了超过20个大小化妆室。地下则设有乐队休息室和演员休息室等区域,满足了各种演出的需求。
舞台的自动化和机械化水平极高,面积达600多平方米,被分割成五块升降台。中间的两块能够在正负2.5米的范围内进行双层升降,同时上方还设置有五个直径为1.2米的旋转台。两侧则配备了6块平行推拉车台,这些设计都是为了迅速迁换场景和演员。就连舞台前的乐池也能升降,升起后既可以延伸舞台,又方便乐队出场谢幕。这个大型舞台足以容纳1000多名演职员同台演出。舞台上空,灯光设备如蛛网般密布,共有574盏灯,其中268盏灯具备自动换色装置,极大地改变了过去人工变换灯光颜色的方式。
更令人惊叹的是,剧院内的声学和音响设备都是一流的。按照建筑声系原理设计,通过天花板和墙面的反射,使得每位观众在无扩音设备的情况下都能清晰地听到每一个音符。剧院还安装了优质的立体声系统,几十个扬声器分布在剧场周围,让演出时的音响效果仿佛让观众身临其境。而所有的舞台设备,如升降、旋转、灯光、电声等,都通过电子计算机精准控制。
在剧院的西厅东墙中间,一幅引人注目的青白石线雕壁画——民族大团结镶嵌其中。壁画上,各种舞姿的人们线条清晰,栩栩如生。这幅壁画特别展示了人口超过百万的少数民族的歌舞形象,让人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风情。
这就是那座位于北京西郊万寿寺附近的剧院的全部内容。更多的精彩,等待你亲自去,亲自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