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为何宁死不肯带兵攻打赵国邯郸?他喜欢的
在战国时代,四位杰出的将军被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他们分别是秦国白起、王翦,赵国廉颇和李牧。其中,白起以其卓越战功被誉为杀神和人屠。
随着史诗般的剧集《大秦帝国之崛起》,一场惊心动魄的长平之战被带至观众眼前。在这场战役中,赵国虽然在一开始就输掉了上党之地,但在老将廉颇的带领下成功退守长平,与秦军对峙三年之久。由于长时间的战争消耗,赵国已无法支撑巨大的粮食消耗,形势岌岌可危。秦国方面为了打破僵局,决定采用反间计破坏赵孝成王与廉颇之间的关系,以年轻的赵括替换廉颇。这一计策成功使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惨败,四十万大军投降。
长平之战的惨烈场面在荧幕上被生动地展现出来。战士们的热血拼搏,汗水与血液的交融,使长平被死亡的阴影笼罩。赵括被围困,赵军缺乏粮草,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惨状。尽管秦国在这场战役中取得了胜利,但战争的残酷和损失使他们并未完全胜利。白起在打败赵军后,计划攻取太原和皮牢,折断邯郸的双翼。赵孝成王亲自赴秦国议和,秦国丞相范雎也被收买,劝说秦昭王收回兵力。最终,秦昭王接受了议和,与赵国签订和约。
随着故事的深入,我们看到赵国大夫楼缓提出向秦国求和的策略,得到了赵孝成王的同意。在秦国收回兵力后,赵国得到了喘息的机会。赵孝成王却因不愿履行割地条约,加上虞卿的建议,决定联合其他国家抵抗秦国。这引发了秦昭王的愤怒,他决定立即发兵攻打赵国。尽管白起是秦国的得力将领,但他认为赵国已经恢复了国力,全民皆兵且斗志高昂,此时攻取邯郸的时机已过。秦昭王坚持派兵攻打赵国,最终损失惨重。
在长平之战后,白起面对四十万降军和粮食短缺的困境,尽管他接到了秦昭王杀掉赵军降卒的命令,但因他的妻子赵蔓是赵国人而犹豫不决。赵蔓劝说白起放过年幼的孩子,白起答应了她。这一事件揭示了白起不答应攻打赵国的深层次原因:他认识到赵国已经恢复了战斗力且比以前更强,此时并非攻打赵国的最佳时机。白起的决定反映了他对战争的深思熟虑和对生命的尊重。他对秦昭王的行为感到失望透顶因此不愿意带兵攻赵。他的决定不仅基于对战争的理智判断也包含了对家人的情感考量。这就是白起宁死不肯带兵攻打赵国邯郸的原因背后的人性光辉和情感纠葛。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频道以获取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