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万荣造反,武则天多次征讨,没想到最后却被家奴杀死了
在深深的昔日岁月里,李尽忠和孙万荣两位英雄揭竿而起,攻陷了营州,屡次征战,威震四方。历史的脚步并未因此而停歇,家奴的背叛杀死了孙万荣,但营州的战火却点燃了历史的烽火。
自从惟自怀义死后,通天官与明堂的建造继续,越年乃成。天堂的规模虽较之前略为缩小,但其华丽不减。此时的武则天封号为通天官,又改元为万寿通天。在这繁荣背后,东北的警报不断传来,契丹族的动荡让武氏不得不暂时放下享乐,遣将调兵,出御朔方。
历史的回溯带我们回到唐武德年间,那时的契丹部落有二部:奚和契丹。随着突厥的衰落,契丹首领孙敖曹入朝称臣。太宗时期,奚和契丹都归附唐朝,设立了松漠府和饶乐府。然而历史的脚步并未停歇,至万岁通天元年,营州都督的残酷引发了松漠都督李尽忠和归诚州刺史孙万荣的反抗。他们举兵攻陷营州,引发了一场血腥的战乱。
曹仁师等将领奉命讨伐,却轻信唐兵逃回的诉苦,急欲争功。他们深入险境,在西硖石谷遭遇契丹伏兵。这里地势险峻,林箐纵横,成为契丹伏击的理想地点。唐军措手不及,被契丹骁勇的步卒击败,两将被擒。
孙万荣趁机夺取两将兵印,诈报军情,使燕匪石、宗怀昌等将领轻率赴死。败报传来,武则天再遣同州刺史建安王武攸宜为清边道大总管。然而万荣已进兵崇州,凉州都督许钦明之弟钦寂被擒。万荣移兵围安东,引发激烈的攻防战。同时突厥默啜可汗表请和亲,愿助唐讨伐契丹。然而适逢李尽忠惊死、万荣外出,默啜乘机掩入,掳去二者的妻子及辎重。万荣无家可归,只能寇掠唐境。他攻陷冀州、瀛州等地,引发河北震动。魏州刺史独孤思庄胆小如鼠,乞援于朝廷。朝廷命狄仁杰前往代任以安定民心。随后朝廷又派大军前往征讨万荣。然而孝杰等将领轻敌冒进遭遇伏击大败身亡。武攸宜闻讯吓得不敢前进万荣遂进屠幽州大掠而南一时间朝廷震动不已。武则天不得不急令右金吾卫大将军武懿宗为行军大总管出兵援应。然而历史的脚步并未因此而停止战争的火光依旧在燃烧英雄的血泪仍旧在流淌。这一切仿佛是一首悲壮的史诗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英勇的抗争。在历史的长河中,武懿宗的时代,犹如一场波澜壮阔的戏剧。他受命统领数十万大军,却在关键的时刻显现出他的软弱。面对契丹的威胁,他竟不采纳将士的坚守策略,反而匆忙退回到相州,沿途丢弃的军械不计其数,损失惨重。这使得万荣得以长驱直入,掠取冀州,屠戮赵州,一时间,形势岌岌可危。
万荣的战术运用得极为巧妙,他在柳城西北四百里的险要之地筑城,留下老弱妇孺和器械辎重,诱使突厥默吸可汗出兵。默吸可汗探知情况后,果然出兵,一举攻入新城,俘虏了万荣的妹夫乙冤羽。全城积蓄被掠,万荣因此失去了重要的后勤支持。更为致命的是,乙冤羽的被抓,使得万荣部众的眷属被俘,士气顿时崩溃。
在这样的困境下,奚部士兵也开始怀疑万荣的指挥能力,失去了与唐军对抗的勇气。唐神兵道总兵扬宏基与清边道前军副总管张九节得知情况后,与奚人密约夹击万荣。他们在内外夹攻下,立时将万荣军捣破,杀得血肉模糊。万荣只带着数千轻骑突围东走,最终却被张九节截击,进退两难。他无奈之下选择归降新罗或突厥,但无论归向何处都难逃一死。最后他的家奴背叛了他,将他斩杀并将头颅献给唐军。
与此万荣的骁将李楷固和何务整也到幽州求降。幽州都督狄仁杰以安抚为主,善待降将和百姓。然而武懿宗却残酷无情,对于自拔归来的难民多指为贼党而施以残酷的刑罚。班师回朝后,他还奏请朝廷将河北从贼的百姓全部屠戮。左拾遗王求礼则站出来为百姓辩护,指责武懿宗的不忠和不负责任的行为。他请求先斩武懿宗以谢河北百姓。武懿宗无词可辩。
孙万荣和李尽忠的起义虽然曾经风起云涌,但最终却未能摆脱悲剧的命运。孙万荣的一生英勇无比却在最后死于家奴之手让人感到唏嘘不已。历史总是充满了戏剧性和不可预测性让人在感叹中思考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情。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英勇的将领还是普通的百姓都面临着生活的无常和命运的挑战让人深感同情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