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身为项羽的亚父 范增最后为什么会失败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述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关于一位年近七十才走出山林,寻求功名的人物。他有着太公般的坚韧与毅力,虽曾被尊为亚父,却未能充分发挥其卓越才能,一生饱受不公待遇。尽管他谋略过人,却难以被君主所重用,最终壮志未酬,背后发疽疮而亡,令人扼腕叹息。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位范增的失败呢?主要可以归结为他在三个方面的失误。
在军事方面,项羽与范增虽然都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但他们的战法却大相径庭。范增擅长奇谋诡计,而项羽则善于闪电突袭,战法神出鬼没。两人虽然捆在一起,但资源严重冗余,往往无法形成合力。如果范增能够主动请求自带一部分军队,独立承担抗击韩信的任务,或许结果会有所不同。他若能以奇兵与计谋辅助,与韩信展开一场针锋相对的好戏,或许能改变战局。
范增在治理国家、管理赋税方面的能力可能并不突出。他选择了分封制来处理所占土地和人口,结果六国贵族并不买账,得不偿失。范增可能过于相信分封制能够带来稳定,然而这种做法存在三大危害。一是拱手送出土地和人口,等于将国家命脉交到别人手中;二是想要靠盟约兑现真金白银无异于与虎谋皮;三是军事威胁在六国后裔面前是一个伪命题。如果他们独立出去,很可能会成为项羽的后顾之忧。如果范增能够占领这些土地,建立自己的大后方,或许能够改变战局。
范增不请自来,难以获取主公信任。他与姜太公的经历形成鲜明对比。姜太公慕周文王贤名,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吸引周文王的注意,最终得到重用。而范增作为亚父,却没有做到这一点。他可能过于自信自己的才能会被直接认可,却没有主动去争取君主的信任。在一个充满竞争和猜忌的环境中,获取主公的信任是至关重要的。
范增的失败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的失误:军事上的资源冗余、国家治理方面的不足以及未能获取主公信任。这些教训告诉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仅要发挥自己的才能,还要善于与团队合作、争取信任并善于利用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成功。姜太公的直钩,究竟钓到了什么?名与利?不,他钓到的是功臣良将梦寐以求的信任与授权。这两样东西,如同天地间的日月,不可或缺,照耀着君臣之间的道路。相较之下,范增却恰恰缺少了这份宝贵的信任与授权。
说到信任,人们往往对容易得到的东西不加珍惜。在《传》的老版故事中,燕青的忠诚与武功在梁山好汉中堪称翘楚,然而他却并未得到卢俊义的充分信任。如同许多关系,如夫妻、父母与儿女之间,容易得到的伴侣往往不懂得珍惜。为什么古人对婚姻大事如此慎重其事,从八字匹配到明媒正娶,折腾许久?因为他们深知,只有经历了波折,人们才会懂得珍惜。这是深入的人性,难以改变。
作为一国之主,想要得到臣子的尊重,想要他们言听计从,没有信任是行不通的。信任的建立如同攀登高山,需要时间与努力。一旦得到信任,便如同拥有了打开一切大门的钥匙。周文王与刘备的例子便是明证,他们亲自求贤,赢得了臣子的信任,接下来的授权便水到渠成。
说到授权,范增眼前的大将军韩信便是一个典范。韩信因刘邦的信任而拥有无上的权力,部属谁敢不听?这份威严与权力随着主公的低姿态而生。范增的才智过人,他的计谋短平快且高效,如劝立楚怀王为反秦大旗、上劝项羽杀掉刘邦等。在项羽这里,他的计谋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项羽刚愎自用,对范增的猜忌导致一代奇士被迫归乡,最终死于途中。
君臣之间缺乏信任与授权,就如同缺少了润滑油的机器,注定会摩擦不断。范增与项羽之间便是如此,他们的悲剧在于缺少了一道重要手续——聘请出山的手续。这道手续是对臣子价值的认可,是信任与授权的体现。没有它,再好的计谋也难以得到实施,再好的君臣关系也难以长久。
姜太公与范增的故事告诉我们,信任与授权是君臣关系的核心。只有建立了充分的信任,并赋予臣子相应的权力,才能实现君臣共治,共创辉煌。这是历史的教训,也是现实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