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过节时放鞭炮的习俗是怎么来的?有哪些关
在我国,每逢佳节,燃放烟花爆竹便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传统习俗。这一习俗源远流长,已经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流淌了千余年。历代文人墨客纷纷以诗词歌赋,记录下这一盛景。今天,奇闻网带您一同走进这个充满欢笑的节日,感受那浓浓的年味。
儿时的童谣中唱道:“到、到,穿新衣、戴新帽。闺女戴花,小子点炮;老头老婆,柿饼子核桃。”对于小男孩来说,最期待的莫过于“小子点炮”。他们用攒下的零花钱,购买鞭炮,点燃炮仗,那一声声“砰咚”“噼啪”“哧溜”的爆破声,与孩子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回荡在寂静的夜空。
爆竹的种类繁多,包括爆竹类、喷花类、旋转类、升空类、吐珠类等,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常见的品种如二脚踢、麻雷子、甩炮、旗火等,每一种都能带来不同的惊喜和欢乐。
燃放鞭炮的习俗,在我国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这一传统的起源,与古老的驱鬼辟邪的习俗息息相关。《神异经》中记载了一种名为“年惊惮”的山魈,人们通过燃放爆竹来驱逐年兽。而《荆楚岁时记》亦载正月初一燃爆竹以辟山臊恶的传统。在古代诗词中,描写燃爆竹以驱崇辟邪的诗句更是俯拾皆是。
在和纸张发明之前,人们用鞭子的甩击声来驱鬼辟邪。后来,人们开始烧竹子,发出更大的声响来驱逐瘟神,表达人们对平安祥和的渴望。这便是“爆竹”的由来,亦称“爆竿”。随着和造纸术的进步,人们开始制作更加复杂、威力更大的爆竹和烟花。燃放烟花爆竹成为新春佳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人们以此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
南宋著名女词人朱淑贞被窗外声声爆竹唤起无限情思,她在《除日》一诗中写道:“爆竹声中腊已残,绀酥酒暖烛花寒。”在这氤氲的酒香和摇曳的烛光里,春天的脚步已然悄悄来临。有的诗人却独自愁年,感叹岁月无情。南宋的刘克庄在《岁除》一诗中写道:“儿童烧爆竹,妇女治椒花。独有龙钟叟,凄凉感岁华。”表达了作者对时光荏苒的感慨和对新年的期盼。
烟花是另一种喜庆的象征,它的绚烂和壮观比起爆竹来更胜一筹。隋唐时期的新年和燃放烟花烟火已在帝都皇宫开始盛行。诗人写下的诗篇描绘了燃放烟花的盛景,如《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中所述:“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如同旋转、梵声传来,给人们带来无尽的喜悦和憧憬。
在这个充满欢声笑语的节日里,让我们一起点燃爆竹、燃放烟花,迎接春天的到来。让我们在氤氲的酒香和摇曳的烛光中,感受那份浓浓的年味和对未来的憧憬。从初唐诗人苏味道的《十五夜观灯》中,我们得以一窥“不夜天”的奇妙景象。
火树银花交织,星桥铁锁开启,构成了一幅炫目的画卷。暗尘随着马儿远去,明月伴随着人们流动,宛如梦境。游行的乐伎如花般盛开,歌声中尽是春天的气息。金吾不禁之夜,玉漏不再催促,让人沉醉于这美好的时刻。
另一位初唐诗人也描绘了一幅十五夜观灯的画卷,展现的是灯火辉煌、疑似星汉连天的盛景。锦里的芳宴开启,兰缸照亮早年时光。繁密的彩灯遥分地面,灿烂的光芒远缀天际。灯火仿佛与银河相接,犹如明月悬挂在高楼之间。千金一笑,映照在九枝灯前,更显其璀璨夺目。
绚丽多彩的元宵灯火将大地装点得如诗如画,与天空中的星月交相辉映。随着烟花制作技艺的不断提高,架子烟火、盆景烟花等精彩表演已成为节日的亮点。从新年到元宵节,不仅京城皇家苑囿燃放烟花,也传至民间,达官巨贾们竞相媲美,欢庆至深夜。南宋词人的《青玉案·元夕》便生动描绘了这一盛况。
随着人们对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有了客观、科学的认识,很多城市开始全面禁放烟花爆竹。爆竹不仅会造成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还会浪费资源,更严重的还会引发火灾和爆炸事故,威胁人身安全。从20世纪末开始,国家颁布相关法律禁令。我们应当遵规守法,移风易俗,共同迎接一个“绿色、安全、文明”的新春佳节。
在古诗词中,我们聆听爆竹的清灵之音,感受其中的美好寓意。在新春佳节之际,让我们把酒酹滔滔,吟诗共祝愿。祈盼辛丑牛年如台风扫过寰宇,迎来春色满人间,万象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