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乾曜简介:唐朝众多宰相之一,北魏太尉源贺之后
唐朝盛世背后的辉煌宰相——源乾曜
唐朝,(618年—907年),是我国历史上继隋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唐朝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其中,源乾曜是一位缔造了唐朝辉煌的宰相。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源乾曜的世界,感受他的风采。
源乾曜,相州临漳(今河北临漳)人,出身名门望族,为北魏太尉源贺的后裔,尚书源直心之子。他早年考中进士,逐步升迁,历任江南道巡察使、谏议大夫、梁州都督等要职。
开元四年(716年),源乾曜拜黄门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他的宰相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与姚崇一同被免官,改任京兆尹。四年后复任宰相,不久升任侍中。因针对泰山的问题与时任宰相张说发生矛盾,被夺去实权。
在源乾曜任相期间,张嘉贞、李元纮等人先后掌握权力,而源乾曜在重大问题上从不发表意见。他的谨慎态度,使得他在朝廷中能够独善其身。开元十七年(729年),源乾曜被罢去侍中之职,后任太子少傅,封安阳郡公。两年后,他在长安病逝,追赠幽州大都督。
源乾曜的生平事迹丰富多彩。他早年出巡江南道,因政绩突出而升任谏议大夫。他的奏疏清晰明了,曾上奏请求举行射礼,得到唐玄宗的认可。他又因王府僚属犯法一事,得到太常卿姜皎的举荐,入宫奏对,得到唐玄宗的赏识。他的治政宽简,政令如一,使得他在任京兆尹期间深受百姓爱戴。
源乾曜的为人处世,既有谨慎的一面,又有敢于担当的一面。他担心权贵子弟占据京师职位,使贤才被远放京外,主动请求将儿子外放。他又在封禅问题上持反对意见,与中书令张说发生矛盾。他的这些举动,显示出他的高尚品格和担当精神。
源乾曜的生平事迹在史书中有所记载。《全唐文》收录有其文三篇《请举行射礼疏》、《请出二子为外官疏》、《先师闵损字子骞赞》。通过这些文献,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源乾曜的生平事迹和思想。
源乾曜是唐朝时期的一位杰出宰相。他的生平事迹丰富多彩,他的为人处世谨慎而敢于担当。他的事迹和精神,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楷模。他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唐朝的辉煌和繁荣。《全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中收录了四首引人注目的诗作。这些诗篇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沉的内涵,向我们展示了唐朝的辉煌和诗人的卓越才华。
《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一诗,表现了诗人对张说的崇敬与赞美。诗中,诗人以华丽的辞藻,描述了张说被送上集贤学院的场景,宴席上的气氛热烈而庄重,彰显了皇家的气派和张说的才华。
接下来,《奉和御制乾曜与张说宋璟同日上官命宴都堂赐诗》一诗,则展现了唐朝官场的盛况。诗中以盛大的宴会为背景,描绘了张说、宋璟等人在官场上的风采,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钦佩之情。
在《奉和圣制送张尚书巡边》一诗中,诗人以送行的形式,表达了对张尚书的敬意和祝福。诗中描绘了边疆的辽阔和艰险,强调了张尚书肩负的重任,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禅社首乐章》一诗,以其独特的禅意和美妙的乐章,展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中融合了佛教的思想,以禅意为主线,构建了一个宁静、祥和的境界,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这四首诗作,无论是表达对友人的敬意和祝福,还是展现官场的盛况和边疆的艰险,亦或是表达内心的禅意和人生感悟,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沉的内涵,展现了唐朝诗歌的魅力和诗人的卓越才华。
这些诗作在《全唐诗》中的收录,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唐朝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也为我们欣赏和研究古代诗歌提供了宝贵的资源。这些诗作以其生动的描绘、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让我们感受到了唐朝的繁荣和诗歌的韵味。
《全唐诗》中的这四首诗作,无论是表达情感、描绘场景还是表达人生感悟,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沉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们让我们感受到了唐朝的繁荣和诗歌的韵味,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代文化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