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经常发生战事却没有出现缺粮的情况,
在古代战争中,粮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所在。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趣怪网小编一起,深入了解这一历史话题。
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为响应东吴而发起第二次北伐。蜀汉大军围攻陈仓长达二十多天却无法攻克,最终因粮草耗尽而不得不退军。类似的情况并非个例,诸葛亮的多次北伐都因粮草问题而受到影响。那么,为何在战国七雄长达两百多年的战争中,却从未出现缺粮的情况呢?这其中又有何原因呢?
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与频率远超三国时期。以长平之战为例,秦国和投入的兵力几乎达到了百万规模。而在战国时期,全民兵役制被广泛实施,战事起时,所有适龄男子都会成为士兵。在和平时期,这些士兵大部分都会回到田间地头从事农业生产,以确保国家的粮食储备充足。
到了诸葛亮所在的三国时期,战争已经成为了职业士兵之间的较量。蜀汉人口虽少,但兵力却十分强大。这些士兵不仅要承担北伐的重任,还要镇守各地。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相对有限。这也导致了蜀汉在粮食生产上的困难。
更为重要的是,三国时期的兵制与战国时期有所不同。在战国时期,士兵往往要承担农业生产的责任,因此各国都会积极存储粮草等物资以备战事。而在三国时期,士兵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这也导致了粮食生产的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曹操率先实行了屯田制度。这一制度为曹操的征战提供了大量的粮草支持。
与此相比,蜀汉则长时间未实行屯田策略。诸葛亮在北伐时才开始尝试分兵屯田,但为时已晚。如果诸葛亮早一点实行屯田的话,或许可以早点解决缺粮的问题。姜维也采用了屯田的策略,但在蜀汉晚期,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策略并未产生显著的成效。
除了兵制和屯田策略的不同,蜀汉北伐时面临的运粮难题也是其缺粮的重要原因之一。蜀道艰难,运粮的难度大、成本高,这也加剧了蜀汉的粮食短缺问题。
战国七雄之所以打了两百年都不缺粮,主要是因为其全民兵役制和士兵在和平时期的农业生产活动。而诸葛亮所在的蜀汉则因人口少、职业化士兵制度以及运粮困难等原因而经常面临缺粮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实行屯田策略。蜀汉在这方面的时间较晚、规模也远远不如曹魏,这也是其经常缺粮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