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监狱到底是什么样的 天牢和地牢有什么不同
你是否对古代监狱的神秘面纱充满好奇?今天,让我们跟随风趣网小编的脚步,一起揭开古代监狱的神秘面纱,深入了解那久远的历史。
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用于关押犯人的场所,那时统称为“夏台”或“圜”。随着时间的推移,“圉”这一新称呼应运而生。这两个古词虽然已经淡出现代人的生活,但在历史长河中,它们逐渐演变成了我们所熟知的监狱的俗称——“囹圄”。身陷囹圄这一说法,便源于此。
自春秋时代开始,牢狱成为重点关押犯人的场所。不同于后来的封建帝制时期,那时的牢狱更多的是以劳改和教育为主,极少对人处以极刑。随着封建帝制的出现,监狱开始被更多地用作刑罚的工具。与此《囚律》这一管理犯人的法律条文也应运而生。狱字的出现,标志着牢狱制度的成熟。
从那时起,牢狱开始分门别类,划分等级。例如内宫、居室、保宫等各式各样的牢狱名称开始出现。据不完全统计,当时的汉朝,监狱数量已超两千间,且这些监狱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如同连锁店一般。还有通俗易懂的天牢和地牢的称呼。
天牢,因其地势险峻、易入难出而被称为“天牢”。在古代行军打仗时,经常提及。而地牢则相对简单,最初的地牢类似于现在的地窖,挖地为狱,将人囚禁其中。
两个场所的定义不同,也决定了进入其中的犯人的待遇有所不同。天牢通常设在京城之内,进来的犯人非富即贵。通常只有御审的犯人,才有资格被关入天牢。屈打成招的情况并不多。但即使如此,也不能完全排除冤案的发生,毕竟很多事情都在皇帝的一念之间。除非犯人拥有特别硬的关系或者极度聪明,否则很少有人会选择翻供。
相比之下,地牢的环境更为恶劣,以私刑横行而著称。越往底层,一些律法无法管制的情况也就越常见。但即便如此,只要有足够的钱财,“在这里除了没有自由,其它的其实统统和外面一样。”例如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因不战而降被关押到地牢的将领叶世超就曾感慨:“进了监狱,完全就是享受来的。”这种享受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那就是巨额的金钱。这就是所谓的“有钱能使鬼推磨”。相反,如果没有足够的钱财打点,则只能在身体上付出沉重的代价。
古代监狱的历史悠久而丰富,它们见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通过对古代监狱的了解,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也可以深入思考人性、权力、正义等深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