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开国功臣程咬金,在史上有和演义中不一样
程咬金,字义贞,出生于济州东阿(今山东东平西南),是隋唐时期的著名战将。他的名字在史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真实形象与演义中的描绘有所不同。
一、历史上的程咬金
不同于演义中的“三板斧”形象,程咬金出身于士族大家,祖辈皆为文官。他的文化水平应属上乘,绝非不识字的草莽英雄。程咬金家的官职在北齐时期显赫一时,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家道逐渐衰落。在隋末乱世,他组织数百人,担当起保卫乡里的责任。他的拿手兵器是马槊,而非演义中的三斧子半。
二、战场上的英勇表现
随着隋末社会的动荡,程咬金选择了投奔瓦岗寨。瓦岗寨首领李密十分器重他,任命其为内军骠骑之一。这支军队由八千勇烈之士组成,是李密的王牌军。在一次战斗中,程咬金展现了他的英勇。当单雄信被王世充猛攻时,程咬金与裴行俨一同前往救援。裴行俨不幸被流矢射中,程咬金抱起他驰马回奔,连杀数人,敌军无人敢挡。尽管在回程途中被敌军的马槊刺伤臂膀,他仍凭借勇猛反身斩杀追兵。
三、远见卓识的政治眼光
程咬金和王世充等瓦岗战将被俘后,王世充试图以高官厚禄笼络他们。程咬金对王世充的奸诈作风和反复无常的言行深感不满。他认为王世充气量狭小,不是拨乱反正的明主,劝说秦叔宝一起脱离王世充,投靠李唐。后来,在战斗中,程咬金等人在战场上投奔了李世民,他们的堂堂正正之举让王世充也不敢追赶。投靠李唐后,程咬金为李世民出谋划策、身先士卒,成为李唐开疆扩土的重要人物。他对李世民的忠诚和远见卓识令人敬佩。
四、坚定的忠诚与决心
当李唐内部出现权力斗争时,试图削弱秦王势力,要求将程咬金外放。得知消息的程咬金立刻向李世民表达了他的担忧和忠诚。他说:“如今大王的左膀右臂正在被逐渐斩去,您还能长久地保全自己么?即使我死,也不愿离开您半步。”他的坚定和决心令人感动。
历史上的程咬金是一位英勇善战、远见卓识、忠诚坚定的将领。他的形象深入人心,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他的故事和事迹不仅令人敬佩,也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英雄气概和历史风云。两年前发生的一件事,程咬金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彰显了他的卓越远见和坚定信念。他誓言始终陪伴秦王左右,体现了他的忠诚和决心。尽管程咬金久经沙场,但一直作为战将身份,未曾亲自指挥过大规模战役。命运却赋予了他元帅的重任,要他率领军队征讨西突厥。
在鹰娑川的战斗中,大军遭遇了四万突厥骑兵的猛烈进攻。战事一度陷入胶着状态,正当危急时刻,幸得远处休整的大将率领五百骑兵驰援,他们从高处发动攻击,成功冲散了敌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人性中的嫉妒阴影从未散去。一位名叫王文度的将军,因嫉妒苏定方的功绩,对程咬金产生了误导。他对程咬金说,虽然获得了这场险胜,但军队也有不小的伤亡,不应率疲惫之师急追敌军。王文度建议谨慎前行,遇到敌人再作战。更甚者,他还声称自己持有皇帝的密旨,要求全军听从他的指挥,并严令不得深入追击敌人。
程咬金,这位当时已六十七岁的老将,竟然相信了王文度的话。当年的锐气已不再,无论苏定方如何劝说,程咬金仍默许了王文度的做法。
这个失误让程咬金未能完成作战任务。由于行军缓慢、战线过长、粮草不足以及北方的严寒天气,许多士兵因冻饿而死。更令人痛心的是,当数千敌人投降时,程咬金默许了王文度的杀降分赃行为。苏定方对此深感痛心,他再三劝阻说:“这样做反而使我们成为贼寇,怎能称得上是为国家征伐叛逆?”在分财产的时候,只有苏定方没有接受。
班师回朝后,事情真相败露,程咬金被免去职务。若不是他身为开国元勋的身份,恐怕他的命运将是难以逃脱一死。
经历了这次事件后,程咬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从此不再参与朝政。他在家中度过了余生,最终在公元665年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这位伟大将领的传奇人生就此落幕。他的事迹令人感慨万分,既展现了他的英勇和忠诚,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阴暗。程咬金的命运令人唏嘘不已,但他的故事将永远被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