郤正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郤正,本名郤纂,字令先,乃河南偃师人氏,家族背景显赫。今天,让我们跟随迷奇闻网一同走进他的世界,他的传奇人生。
华夏历史长河中,朝代更迭,天下易主,是再常见不过的天道常理。有一位君王,他深受父亲之寄望,不仅得到了父亲的临终托付,更在一班忠勇睿智的文臣武将的辅佐下,稳坐天子龙庭近五十年。郤正所在的时代,就是这样一位被誉为“未来贤君”的人物。
郤正之父郤揖,曾任职蜀汉第一叛将孟达的营管都督,也就是后勤部长。历史记载,孟达曾劝关羽不救,导致关羽被东吴兵马追杀并最终被杀。这一事件对于熟悉三国史的朋友来说,无需过多赘述。
孟达的行为得罪了许多人,尤其是蜀汉的第一主公刘备。刘备得知此事后,决定斩杀刘封、孟达以祭关羽之灵。郤正之父郤揖因跟随孟达一同跳槽至魏国官场而得以重回洛阳。但好景不长,因为老上司孟达在魏国受到诸葛亮的反水而遭斩杀,郤揖也受到牵连和排斥,最终一病不起英年早逝。
年幼的郤正成为了一个没人管的苦孩子。为了避祸,他改名郤正,几经辗转回到了蜀汉益州。生活虽然贫困,但他好学不倦,未满十八岁时便能写得一手好文章。成年后,他被地方举荐做了文书小吏,不久便升迁为令史、郎官等职位。
郤正性情清淡,视荣华富贵如浮云,却专注于文史研究。他尤其对两汉时期的著名文人如司马相如、扬雄、傅毅、张衡等人的遗文篇赋爱不释手。他虚心向益州有学识的人求教,后来得到了蜀廷的提拔,进入了中枢要职。
当时,诸葛丞相已逝,宫中有人将后主带坏,干预朝政。郤正虽然未如大将军般正面抗争,但为了维系朝纲,他与黄皓周旋达三十年之久。黄皓本是一介小宦官,在诸大佬相继离世后开始显贵起来。然而对郤正这样资历深厚的大臣,黄皓既不青睐也不轻易得罪。
抵达洛阳之后,刘禅在郤正的巧妙指引下,居然在司马昭父子面前展现出无与伦比的沉稳,毫无差错,甚至赢得了他们的喜爱。刘禅不禁感慨万分:“我遗憾自己知道郤正的贤能如此之晚啊!”
随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君臣。宴会上,突然响起了蜀地的音乐,司马昭转身问刘禅:“听到家乡的音乐,你不思念家乡吗?”刘禅一边品尝着具有河南风味的佳肴,一边笑着说:“我的故乡并非蜀地,而是在河北的涿郡,一生未曾踏足。至于蜀地,我已经居住了四十余年,对于蜀乐早已耳熟能详,甚至有些厌烦。洛阳的繁华远胜过成都,我乐在其中!”
司马昭听后大笑不止。郤正跟随刘禅如厕,私下里对后主说:“主公刚才的言辞有误。待司马公再次问及此事时,您应表现出悲伤的神情,这样司马公或许会怜悯我们,让我们回归蜀地安居。”刘禅听后连连点头。
回到宴席,司马昭果然再次提问:“南北风土差异大,你可能不适应洛阳的气候水土。如果有思蜀还乡的念头,应当坦诚告知。”刘禅按照郤正的建议,假装哭泣,哀求道:“我的父母陵墓都在成都,我心中始终难安。恳请晋公垂怜!”他哭得上气不接下气,虽然挤出眼泪,但表情十分滑稽,让司马昭忍不住笑出声,甚至将口中的酒水喷在案上。
缓和过来后,司马昭问:“你说的这些话是郤正教你的吧?”刘禅尴尬地笑道:“司马公真是神机妙算!确实是郤正教我的。”这一番对话让父子及魏国群臣捧腹大笑。
相传,一代奸雄司马昭被刘禅和郤正这对“假愚真智”的亡国君臣组合逗得开怀大笑,最终竟因此而毙命。尽管如此,司马昭却对刘禅的憨厚和郤正的忠诚护主印象深刻。不久便封刘禅为安乐县公,赐郤正关内侯爵位,并任命其为安阳县令。西晋一统天下后,他又被提升为巴西郡太守,甚至得到了司马昭之子的亲笔褒奖信,称赞他“颠沛守义,不违忠节,尽心干事,有治理之效”。
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极高,称他“加其行止,君子有取焉”,意味着他一生的行为举止堪称完美,是真正值得学习的君子。郤正最终病逝在任上,逝世时间是晋武帝咸宁四年。他的事迹传颂千古,可谓是真的“扶起阿斗”第一人!他的忠诚与智慧,赢得了后世的敬仰与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