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王昭君的一生,挥别长安前往匈奴和亲
王嫱,字昭君,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乃汉昭帝时期之宫女也。其貌若平沙落雁,姿容绝美,与众多历史美人并称。今日,便随迷奇闻网一同关于昭君之故事,共赏一番。
王嫱之父王穰乃朴实农人,膝下育有二子,更梦寐以求再添一女。终于,在秋日之际,王穰喜得千金。此女初生之时,皱眉不笑不哭,令人束手无策。其嫂子偶然以琵琶轻拨,女婴竟展露笑颜。于是,王穰视若珍宝,特请村里文化长者为其取名王嫱。
王嫱天赋异禀,不仅容貌绝美如花似玉,更聪慧过人。她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尤其擅长弹奏琵琶。每当她轻拨琵琶弦时,周遭的蛙鸣、蝉叫、鸟飞皆寂然无声,仿佛都在聆听这如仙乐般的美妙琴声。
王嫱之绝世才貌随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乃至京城长安。公元前36年,汉元帝继承王位后,因宫中女子年岁渐长而遣散之。于是下令天下广选美女入宫,以应诏者年龄不得过十八为限。王嫱作为南郡之选,被官府荐至京城。
仲春时节,王嫱别父母亲人,乘雕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余至长安,成为掖庭待诏。当时应选美女千余人,汉元帝难以遍览,乃命画师毛延寿将众美画图呈上。
众美为得汉元帝宠幸,纷纷以银钱贿赂毛延寿以求画得美貌。唯独王嫱自信美貌出众,拒绝了毛延寿的无理要求。毛延寿怀恨在心,于王嫱之画像上点了一颗“剋夫痣”。
汉元帝见王嫱脸上之痣,误以为可克夫,吓得将其画像撕毁并逐出毛延寿。王嫱心中失落,只能以绣花作画打发时间,度过了漫长的等待岁月。
直到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单于为求和平送来大量财物珠宝求亲时,王嫱毅然报名和亲。因她是民间女子非皇室血统,故赐封为“昭君”,代表皇室赴匈奴成亲。
欢送仪式盛大举行时,王昭君如仙子般出现众人眼前惊艳四座。汉元帝悔之晚矣发现宫中竟有此等美人竟不知觉间被毛延寿所隐瞒对其怒不可遏遂暗中派人赐酒毒死了毛延寿。
临别之际汉元帝忍痛割爱赏赐丰厚财物亲自送昭君出长安十余里恋恋不舍昭君在车毡细马簇拥下缓缓消失在视线中。昭君肩负和匈奴和亲重任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一路上马嘶雁鸣催人心魂奏起离别之曲时连天上大雁都被其美貌所吸引纷纷坠落传说因此得名落雁之美称。历经一年余昭君于初夏抵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热烈欢迎。呼韩邪单于喜不自胜立刻按匈奴制度封昭君为宁胡阏氏继续延续汉朝与匈奴之和平交往续写历史佳话。呼韩邪单于去世后昭君育有一子名伊屠智伢师后被封为右日逐王续写匈奴传奇故事。王昭君,那位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伟大女子,遵循匈奴的传统习俗,嫁给了复株累单于。在这段联姻中,她孕育了两个女儿,长女名为须卜居次,次女名为当于居次。她的故事,宛如一部跨越千年的历史传奇。
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离世,留下了这位远在异乡的女子王昭君。她在匈奴的大家庭中,如同一个顽强的明灯,照亮了这个民族的未来。命运似乎并没有给这位伟大女子太多的眷顾。仅仅一年后,王昭君也离世了,享年仅仅三十三岁。
王昭君的离世,给后人留下了深深的哀思。她被安葬在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而建,傍黄河之水流淌。她的坟墓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青冢”。为了避晋太祖的讳,人们后来称她为明君,史称“明妃”。
王昭君的历史功绩并非仅仅是主动报名出塞和亲这一壮举。更重要的是,和亲之后她与匈奴人民友好相处,使得边塞的战火平息了五十多年。她的贡献不仅增强了汉朝与匈奴之间的民族团结,更为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带来了和平与繁荣。
诗人赵介曾深情地赞美道,王昭君的功绩不亚于整个汉朝。她的付出和牺牲,换来了民族的团结与和平。她的名字和故事被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
昭君出塞的故事不仅深受人民的喜爱,更成为了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王昭君,这位伟大的女性,用她的一生书写了一部关于爱与奉献、关于国家与民族的壮丽史诗。她的精神将永远照耀着后人,激励着更多的人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团结而努力奋斗!
